今年再次騎車南下參加台南的老車文化季,
身邊只剩下一 輛國產 VR 150改裝223的越野車,
因為剛弄好,所以也趁這次遠行,驗收一下她的性能!!
騎白牌車跑省道,比紅黃牌麻煩的就是省道都會進市區,
路線標示不明之外,停紅燈的時間又加倍了!!
照例邊騎邊拍照,不要疏忽了旅行的過程!!!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白銀 A.Schacht Travegon f3.5/35mm(Exakta)
話說之前信誓旦旦的說,不貪心,只要顆東菜或是乃頭的35mm/f2.8老鏡......!! 昨天,剛領了薪水,其實是想好好把ENNA小公主玩透,再來想其他鏡頭, 就不再看網拍網頁,專心學習SDF上前輩的心得, 但,卻是從"其他鏡頭(含手動鏡)實拍貼圖"的最前面一頁開始看, 當看到熊爺力挺的Schacht 3.2/35mm銳利的解析照片給嚇到了, 然後不由自主的在網拍裡貼上"Schacht"搜尋,然後....., 就出現了現在手上這顆"白銀 A.Schacht Travegon f3.5/35mm(Exakta)" 第一眼看到,好精巧的白鏡,品項相當好,不像是4,50年的老鏡, 這次試拍,在標準模式下,顏色就比SCHNEIDER還要飽和,但沒像MC東蔡的厚重, 銳利度上如空氣大所說,非常銳利,看到剛剛試拍照後,身體真的有些發抖, 不是冷氣太強啦,是被感動到了!!!! 開始貼圖了,眼睛開始有些老花了,所以用NEX-5N螢幕對焦,真的有點吃力了,多包涵,都是我的錯,不要怪 Schacht !!! SONY NEX-5N + A.Schacht Travegon f3.5/35mm(Exakta) 最近對焦距離 70cm,濾鏡尺寸 45mm, |
轉貼自 SDF論壇 airsama之老鏡轉接大哉問
這是整理轉貼自SDF論壇之 " airsama之老鏡轉接大哉問"
有關M42 mount 的135mm相機老鏡的分析介紹,
可以說是華文界老鏡聖經,資料珍貴,
airsama 人稱 空氣大 旅居北美,費心整理出近期DSLR轉接老鏡的大宗,
M42 mount 的大量早期各國各廠所出品的鏡頭質與量,
再加上2013年又補述3顆蔡斯新鏡頭的評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作,
又拜空氣大不介意佳作轉貼,讓更多新進受惠,更讓人景仰!!!
再次強調,本內容完全轉貼自 SONY DSLR FAMILY 論壇!!!
" 轉貼於 SDF論壇 airsama之老鏡轉接大哉問
"
有關M42 mount 的135mm相機老鏡的分析介紹,
可以說是華文界老鏡聖經,資料珍貴,
airsama 人稱 空氣大 旅居北美,費心整理出近期DSLR轉接老鏡的大宗,
M42 mount 的大量早期各國各廠所出品的鏡頭質與量,
再加上2013年又補述3顆蔡斯新鏡頭的評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作,
又拜空氣大不介意佳作轉貼,讓更多新進受惠,更讓人景仰!!!
再次強調,本內容完全轉貼自 SONY DSLR FAMILY 論壇!!!
" 轉貼於 SDF論壇 airsama之老鏡轉接大哉問
第一篇,各系統轉接M42的比較。
說到轉接,最好轉的當然是「任你插到爽」的Canon。加上5DII的全幅吸引力,很多人都會選擇Canon來轉。但是就M42鏡頭來說,Canon有2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個,就是反光板的問題。5DII的反光板,是向前弧形的翻起來,會有一個扇形的運動路徑。而反光板翻起來的時候,大概距離接環只有不到5mm的距離。也就是說,一些鏡尾突出接環較多的鏡頭,反光板會狠狠地拍下去。Canon的反光板有多脆弱,不需要小弟多做說明。重點是鏡尾的後玉如果被撞到,很可能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刮傷。
第二個,則是Canon的色彩問題。Canon的色彩有很明顯的偏向性,配合M42老鏡那種每一顆都不同調性的特色,會需要在後期進行很多的色彩調整,拍起來會很煩。
而對M42轉接最友善的系統,則屬Pentax了,不需晶片接環就有A模式跟合焦提示,可以手動輸入防手震焦段,還可以玩陷阱對焦。但是Pentax沒有全幅機,這是美中不足之處。還有一個不小的問題,便是Pentax的色彩偏青黃色的暖調,而且普遍偏濃。上大姑媽鏡頭色彩會非常漂亮,但是如果使用德頭,會壓住德頭特有的風味,不太好控制。
Alpha系統方面,首先當然是2台擁有巨大觀景窗的平價全幅,這絕對是完全發揮老鏡頭能力的好機。Alpha系統或許是和蔡司合作的原因,色彩調性偏藍,非常適合裝德系鏡頭來表現。不過也不是極端冷調,就算上了偏黃的大姑媽鏡,一樣能表現出其特質,反而拍人的時候還能適當壓制住肝病色。
防手震及合焦提示方面,Alpha系統就要靠晶片轉接環來處理了,而且要配合焦段,會比較貴。但是比起完全不能防手震的Canon來說,已經是個優勢。
反光板不需擔心,Sony FF機的反光板,是用支架向正上方「抬」上去的,基本上向前翻動的幅度極小,目前沒有任何一顆M42鏡頭會打到屁股。APS機種更不用擔心,反光板小,打不到。
Olympus/Panasonic的4/3或m4/3,也是什麼都可以插的,M42當然沒問題。不過只取中間一小塊的成像,所有焦段要加倍,值不值得拿來轉接,是要仔細考慮的。
Nikon轉接M42,轉接環一定有矯正鏡片,不然無法無限遠合焦。所以通常討論M42轉接的時候,都不關Nikon什麼事。
至於Leica系統轉接M42 … 那是另一個次元的事情了。
轉接M42老鏡須知
1. 老鏡絕對都是手動對焦,一定要有足夠的手動對焦能力,有新人類或心眼等特技更好。
2. 老鏡每一顆都有不同的特性,換句話說,每顆都有獨特的缺陷,鮮少有全能鏡頭。在不適當的環境下,用了不適當的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會讓人失望。
3. 老鏡沒有現代鏡那麼制式,鏡頭的特性是要自己磨出來,不能光聽別人說,因為每個人的拍攝習慣不同。
4. 老鏡每一顆都需要加減ev來拍攝,最好稍微了解測光概念再玩。
5. 別以為M42老鏡便宜就想也不想跳進來,便宜可是會買死人的。
6. 老鏡是玩味道,玩層次,不是玩銳利,最好別把現代鏡頭的玩法套上來。
7. 所有的老鏡都有耀光嚴重的毛病,包括蔡司這些名牌貨。雖然耀光也能算是一種創作元素,不過大部分情形還是多用左手遮光罩吧。
8. 請盡可能用RAW拍,因為手動縮光圈後,入光量減少,機內白平衡色偏的機會大增。自訂白平衡達人可以無視這條。
9. 老鏡的年齡動輒三、五十年,不要太苛求品相完美,完全沒入塵無瑕疵的鏡頭並不存在,除非被拆開來洗過。
10. 拿手動鏡在外面拍照,要能忍受其他攝影者的異樣眼光,甚至是恥笑。不過既然用Sony系統,這條應該不是大問題。
在介紹鏡頭之前,先來必要的特殊用語教學,不然可能會有人看不懂。
東蔡:Carl Zeiss Jena,東德蔡司的縮寫,也叫CZJ。
西蔡:Carl Zeiss Oberkochen,西德蔡司的縮寫,在 M42 的鏡頭群中,西蔡通常代表收購福輪達後所出的蔡福。
西施:西德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的統稱,因為三個都是S開頭。
大姑媽:日本旭光學的Takumar鏡頭,旭光學就是現在的Pentax。
媽咪呀:Mamiya Sekor。
奶頭:西德Schneider Kreuznach光學廠,通常叫施耐德,或信乃達。
海爾:西德Steinheil光學廠。
蘿莉:Rollei,又稱祿萊。
愛斬人:法國Angenieux,又稱愛展能。
老福:1974年前,德國生產的福倫達鏡頭,也稱原福。
新福:1974福倫達賣給Rollei後,在新加坡生產的鏡頭。
日福:2000年福倫達與Cosina合作後生產的鏡頭。
山寨蔡:蘇俄抄襲蔡司的眾多鏡頭總稱。
真水無香:Schneider的別稱,主要指其高解析度、階調細膩、色彩真實的成像風格。
大B:東蔡Biotar 75mm F1.5。
小B:東蔡Biotar 58mm F2。
騙可樂:東蔡Pancolar雙高斯結構,也就是Planar。
百年鷹眼:蔡司Tessar結構,一般指50mm F2.8這顆。
神眼: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mm F2.8,又稱 Baby-C。
眾神的珠戒: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4,傳世經典之一。
霹靂馬:Meyer Primoplan結構。
太陽神:蘇俄Helios 40 85mm F1.5。
八羽怪:蘇俄Helios 44 58mm F2。
輻射鏡頭:泛指大姑媽 50mm F1.4這類含有稀土放射元素「釷」的鏡頭,輻射量並不大,不會讓攝影者變白癡。
斑馬:泛指對焦環或光圈環為黑白相間樣式的鏡頭。
鑭系玻璃:高級老鏡都會使用的高透光鏡片,會隨著時間黃化。
蔡司紅:蔡司鏡頭對正紅色的渲染,一般形容暗部的紅色,關鍵詞為「華麗」。
海爾藍:Steinheil鏡頭對正藍色的渲染,不是暗部的藍,關鍵詞為「優雅」。
大姑媽黃:大姑媽鏡頭對正黃色的渲染,非指拍人會有肝病色,關鍵詞為「溫馨」。
媽咪呀綠:Mamiya鏡頭對正綠色的渲染,不過似乎大部分人不在乎綠色,關鍵詞為「恬靜」。
施耐德紫:Schneider鏡頭對紫色的渲染,在數位機上也有很好的表現,關鍵詞為「高貴」。
磨鏡:了解鏡頭特性的磨合過程。
蔡味:藍色暗部配合純色渲染的色彩表現,以蔡司為代表,不過大部分高級德頭都能表現出來。
大姑媽味:偏黃暖調配合極度細膩但不是太銳的高層次成像風格,通常出現在大姑媽鏡頭上,現代Pentax三公主也有。
路過的熊:SDF深藏不露的的老鏡拍妹高手,性溫和,不喜勸敗;但身懷大量昂貴稀有老鏡,周身是毒,生人勿近。
暫時只想到這些,有想到其他再補充吧 …
終於到了鏡頭概論時間了 …
M42 老鏡,簡單來講可以分成4個體系,分別是:德國鏡、日本鏡、俄國鏡、以及電影鏡。
其中德國鏡可細分為西德與東德,西德可謂眾星雲集。
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 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
東德相對貧乏許多,只有兩間光學廠。不過其中一間是正統蔡司的Carl Zeiss Jena,一間抵10間。
東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
日本鏡頭可細分為旭光學和富岡光學兩大派系。旭光學就是Asahi Pentax大姑媽鏡頭,富岡光學就是Mamiya、Yachica這些廠家。
俄國鏡頭沒啥好分的。
電影鏡方面,小弟沒啥接觸,所以不會介紹太多。電影鏡頭最大的優勢,就是絕佳的鏡片用料,所帶來的豐富細節和層次。至於調整焦距及光圈不會造成走位這部份,拍照時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理會。
不過電影鏡因為產量少,加上又被人炒作,現在的價格已經飛天了。其實電影鏡的畫質,在相片上跟一般老鏡,頂多也就是99分跟96分的差異。為了這3分而去花10倍的錢,值不值得就見人見智了。
接下來會大略介紹各大廠的鏡頭,不過不會談到價格喔
介紹鏡頭第一篇,當然要以大家熱愛的蔡司來開頭。東德蔡司的歷史,網路上隨便找就一大堆,小弟就不多寫了,來些網路上比較少見的資料吧。
東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時代:白銀時代、斑馬時代,黑鐵時代。
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鏡片沒有鍍膜,或只有一層鍍膜,反光為藍色,俗稱「藍眼睛」。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以玻璃鍛冶的退火工藝取勝,不過請盡量選購編號400萬以內的鏡頭,玻璃品質更好。而手感方面,因為年代久遠,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於配方的問題,鏡片變質的情況很常見,還會有氣泡。
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35mm f2.8 Flektogon:常見廣角,沒用過。
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極好,能與雙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結構。
50mm f2.8 Tessar:很常見,成像比後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紅T,那時代的T鍍膜有等於無。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沒見過。
50mm f2.0 Flexon:夢幻逸品,從沒出現過,跟Pancolar是一樣的Planar結構。
58mm f2.0 Biotar:雙高斯結構,成像超優,低反差高層次,高光捕捉為東蔡最強,數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產的特殊鏡頭,似乎沒人用過,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難得出現一次的天價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一顆有能力跟雙高斯拼的天塞頭,拍人的膚色極好,非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ar :雙高斯結構人像頭,上面那顆的升級版,很少見。
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見的逸品,小弟沒用過,不過可以買到蘇俄的山寨品。
135mm F4 Sonnar:偶爾會出現,成像非常好,算是經典鏡頭。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本,經常有。
接下來是斑馬時代了 …
|
Carl Zeiss Jena斑馬時代,是指鏡身黑色,但對焦環卻是黑白相間的樣式。這時期是單膜鏡頭,但是已經沒有使用蔡司二戰時的那批傳奇玻璃了。大部分來說,暗部非常優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過實際上每個鏡頭的特性都不同,還是要看場合使用。
附帶一提,這時期已經出現了光圈頂針,但是沒有A/M開關,而是以一個類似按鈕的結構,按下去才縮光圈,比較接近景深預覽。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貴封頂針接環,那還是避免使用這個時期的鏡頭,因為非常不好操作。
斑馬時代的鏡頭,小弟只用過一次,因為太難用而放棄,因此成像上完全沒有心得可以分享,請有用過的大大補完吧。
斑馬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廣角,M42鏡頭少見的20mm。
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變成25mm。
35mm f2.8 Flektogon:據說跟白銀版沒啥差別。
50mm f2.8 Tessar:比白銀版表現爛,還有個長相奇怪的「星際大戰」版,收藏用的天價鏡,成像沒有不同。
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結構先行試作版,產量不大,很少見。
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很常見。
55mm f1.4 Pancolar:極為稀有的版本,從未出現過,具體細節不明。
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從未見過,想也知道是天價。
135mm F4 Sonnar:聽說也是跟白銀版差不多。
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
接下來是黑鐵時代了 …
Carl Zeiss Jena黑鐵時代,鏡身通體黑色,有A/M開關,轉接DSLR很方便,也是市場上最常出現的版本。
這時期是東蔡M42頭最輝煌的時代,許多經典鏡頭都在這時出現。而且這時期正式引入T鍍膜前身的多層鍍膜,奠定了東蔡那華麗色彩的經典地位。
紅色MC是早期內銷東德,白色MC是後期外銷西方世界,基本上差異不大(但是有差)。早期因為跟西蔡的官司,外銷西方世界的會只寫上aus Jena,不會寫Carl Zeiss。
附帶一提,東蔡鏡頭後面常會寫著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縮寫。
黑鐵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0mm f2.8 Flektogon:裏三寶之一,M42時代最強廣角鏡之一,近拍0.19m,鑭系玻璃,全開絕對可用,變形控制極佳。不過價格飛天了,正常人不見得買的下手,包括小弟。
35mm f2.4 Flektogon:表三寶之首,東蔡最出名的全能鏡頭。名氣太響,不用多介紹。
50mm f2.8 Tessar:東蔡最可恥的一顆鏡頭,不是說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東西。
50mm f1.8 Pancolar:表三寶之一,鑭系玻璃,華麗色彩的最佳代名詞。不過抗耀奇爛,要注意。
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聞其名的謎之鏡頭。
80mm f1.8 Pancolar:裏三寶之首,M42時代頂級人像頭,熊的最愛,各項指標都超水準,偶爾會出現,價格也是在天位。
135mm F3.5 Sonnar:表三寶之一,最容易入手的三寶鏡,也是最適合入門的鏡頭。發色清雅,幾乎全能。
180mm F2.8 Sonnar:裏三寶之一,代號Olympia。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極為優秀。小弟沒用過,但是某位路過的毒物似乎有 …
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沒用過。
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沒用過。
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鏡,是個非常長的大炮,可以拆成兩節,天價。
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沒打錯)的反射鏡,海灣見過一次,價格已經不是人類可買的了。
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4公斤(發誓沒打錯)的反射鏡,從來沒出現過。
偶爾會出現29mm F2.8這個東西,那是Pentacon的鏡頭,蔡司貼牌,也沒有T鍍膜,別被騙了。
urania的論述
接下來介紹我比較有研究的 Carl Zeiss Contax CY mount 鏡頭改 alpha mount的部份。
首先,我們先來建立點基本共識:
在談到轉接Contax到135相機的時候,我們通常指的是在1970年代開始,與日本 Yashica合作,Zeiss生產鏡頭,Yashica協助出產機身的Contax Yashica交換鏡頭。而不是最一開始,從1930年代就開始生產的contax系列相機用的鏡頭。所以,本篇僅只討論此一部份。
使用在Contax Yashica的機身的鏡頭所使用的接環通稱CY mount,但Contax鏡頭有四個常用的描述名詞:AEG、MMG、AEJ、MMG。AE/MM指的是鏡頭功能的差異:AE鏡頭只能支援光圈先決、 MM鏡頭還可以支援快門先決與P Mode,MM鏡約在1980年代中、末期開始生產,在鏡頭內部鏡組的鏡桶結構上及鏡片外緣有做額外的抗反光塗漆、在鏡身上的光圈數值最小的一個標示為綠色。G/J代表的是德國產與日本製。所有的鏡頭僅有Sonnar 2.8/80同時出現四種都有的狀況,其他大多為兩種、少數三種。
接下來為已知成功例子:
目前曾經確定看過有成功改到alpha接環(尤其是alpha 900上用過的有,改成其他接環的、包涵M42不在本討論範圍),請特別注意AEG/AEJ/MMG/MMJ有可能得視為四種接環,內部構造有些差異。沒列出者表示不能確定其為哪種版本,但是確實有看到改後成品。
定焦
Distagon 2.8/25 AEG
Distagon 2.8/28 AEJ
Distagon 2/28 MMG
Distagon 2.8/35 MMJ
PC-Distagin 2.8/35 AEG
Distagon 1.4/35 AEG
Tessar 2.8/45 MMJ
Planar 1.7/50 MMJ
Planar 1.4/50 MMJ
S-Planar 2.8/60 AEG
Sonnar 2.8/85 MMG
Planar 1.4/85 AEG
Sonnar 2.8/135 AEJ
Sonnar 2.8/180 MMJ
變焦
Vario-Sonnar 3.3-4.0/28-85 MMJ
Vario-Sonnar 4/80-200 MMJ
接下來為上面沒列表,但是因為有找到曾經改到M42、Pantex或者Nikon上的資訊,所以推論可以改到alpha系統上的:
定焦
Distagon 4/18 AEG
Distagon 2.8/21 MMJ
Distagon 2.8/25 MMJ
Distagon 2.8/28 MMJ
Distagon 1.4/35 MMG
Tessar 2.8/45 MMJ 100 Jahre
Makro-Planar 2.8/60 AEJ
Sonnar 3.5/100 MMJ
Planar 2/100 MMJ
Tele-Tessar 3.5/200
Tele-Tessar 4/300
Mirotar 8/500
變焦
Vario-Sonnar 3.4/35-70
Vario-Sonnar 4.5-5.6/100-300 MMJ
特別注意事項:
鏡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生產而導致的發色、散景、光圈結構等等差異也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中,那些請找網路上有用過整系列Contax系列鏡頭的大大、前輩們的文章自行研究。
MM系列鏡頭到2014(有些2015, 也有例外的)年都還可以送回去contax原廠做CLA的動作。所以;若是您覺得拿到手的鏡頭有些問題:如鏡片刮傷、鍍膜損壞、對焦光圈環不順手等等問題,包含AE鏡頭,其實還是可以送回去原廠處理的。您可以選擇自己送日本、或者請原本Contax代理商(達利德,原台雅)轉送。當然,CLA不便宜,請自行決定。
東德蔡司介紹完,輪到東德第二把交椅,Meyer/Pentacon 了。
Meyer 是東德僅次於蔡司的光學大廠,由做電影鏡出名的Hugo Meyer先生創立。在二次大戰後被Pentacon收購,Pentacon的鏡頭則沿用Meyer的結構。
Meyer的歷史就不多說了,網路上一堆,還是寫實用的資料吧。
Meyer 鏡頭大略上可以分為4個時代:白銀時代、斑馬時代、寶塔時代、Pentacon時代。
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鏡片跟蔡司一樣沒有鍍膜,或只有一層鍍膜,反光也是藍色。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玻璃退火工藝略遜於蔡司。大部分鏡頭高光細節優秀,可以輕鬆拍出高調照片。
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35mm F4.5 Primagon:Meyer第一顆反望遠廣角鏡,為Triplet三片前加一片的結構。不太貴,也很常見,小弟沒用過。
40mm F4.5 Helioplan Wide-Angle Anastigmat:名字很長,好像很有名,小弟沒看過,不清楚是什麼。
50mm F2.9 Trioplan:標頭,跟蔡司天塞不能比。
50mm F2.8 Primotar:cost-down 後的標頭,三片結構,錢太多才買吧。
50mm F3.5 Primotar-E:標頭cost-down以後再cost-down的版本,錢多也別買啦。
58mm F1.9 Primoplan:Meyer經典標準鏡頭雙高斯,完全不輸蔡司的Biotar,某路過的有一顆。
75mm F1.9 Primoplan:Meyer 白銀年代最好的鏡頭,沒用過,但是某路過的好像也有。
80mm F3.5 Primotar: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不是很常見,沒用過。
90mm F3.5 Telefogar:超稀有,沒見過 …
100mm F2.8 Trioplan:性能很好的三片結構,適合人像,但不知道為什麼被炒高了。
135mm F3.5 Primotar:理論上不該是稀有品,但竟然沒見過 …
150mm F5.5 Telemegor:沒見過 …
180mm F3.5 Primotar:經常出現,但沒用過。
180mm F5.5 Telemegor:上面那管的升級版,沒用過 …
250mm F5.5 Telemegor:小弟不愛超長焦的 …
300mm F4.5 Telemegor:又是超長焦 …
400mm F5.5 Telemegor:太長了啦 …
Meyer後期的斑馬時代,跟東蔡一樣,都改為黑色鏡身,黑白紋路對焦環。後來斑馬時代結束,Meyer 被 Pentacon收購,Pentacon就沿用Meyer的所有結構,連外觀都照抄。當時鏡頭前方Pentacon的商標旁,會打上一個電波塔一樣的標誌,所以稱為寶塔時代。
這兩個時代的鏡頭,基本上光學性能和白銀時代相差不遠。雖然已經使用了單層鍍膜,但Meyer的鍍膜跟蔡司很難比,所以不太需要計較這方面。
這兩個時代的鏡頭出現了光圈頂針,也和東蔡一樣,安裝了類似景深預覽的按鈕設計。不過東蔡的按鈕是突出來,但Meyer的鏡頭卻是在鏡尾安裝一個凹進去的按鈕。保證難用,如果轉接環沒有頂針擋板,盡量別買這時代的鏡頭。
斑馬及寶塔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9mm F2.8 Orestegon:有名的廣角結構,Meyer版的不是太常見。
30mm F3.5 Lydith:上面那顆的平民化版本,沒有光圈頂針,成像非常銳利,價錢不貴。
50mm F2.8 Domiplan:很常見的三片結構,超便宜,成像不好,縮到F8才像樣。
50mm F1.8 Oreston:Meyer 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頭,低反差高層次,傳世名作「勝利之吻」就是這顆拍出來的。
90mm F3.5 Telefogar:只存在於Meyer斑馬時代,超稀有,沒用過。
100mm F2.8 Orestor:常出現,但沒什麼人買,價錢不高,我也沒用過。
100mm F2.8 Trioplan:海灣從未出現過,都是白銀版本的,只存在於Meyer斑馬時代。
135mm F2.8 Orestor:偶爾出現,成像很好,沒有光圈頂針,15片形狀奇特的光圈葉片,外號「蓮花寶座」,價格算中等。
200mm F4.0 Orestegor:很長很大支,算稀有,沒用過。
300mm F4.0 Orestegor:更長更大支,更稀有,更沒用過。
500mm F5.6 Orestegor:3.5公斤的巨砲,非反射鏡,看都沒看過。
進入了多層鍍膜時代後,Pentacon把鏡頭全部改為黑色,並針對有光圈頂針的鏡頭,安裝了轉接方便的A/M開關,正式進入Pentacon的時代。這時代的鏡頭似乎賣的很好,二手市場很常見,玩轉接的人也很愛用,是很理想的入門選擇。
不過相對於斑馬時代的Meyer鏡頭,Pentacon雖然使用了相同的結構,但是卻在看不見的地方cost-down,也就是鏡片用料。因此Pentacon後期的鏡頭,成像表現和原本的Meyer相去甚遠。雖然加上了多層鍍膜,但畢竟不是三大鍍膜那種水準,用處不大。
Pentacon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9mm F2.8:原Orestegon廣角結構,很不容易控制的鏡頭,但是拍出來味道很好。常見,不貴。
30mm F3.5:原Lydith廣角結構,還是一樣的銳利,又便宜。但因為cost-dowwn更兇了,所以變的很沒風格。無段光圈,沒有頂針。
50mm F1.8:原Oreston雙高斯結構,經常出現,價格合理,標頭中的標頭,低反差,很容易用。
50mm F1.4:文獻上有這顆,但從來沒見過,無法評論。
100mm F2.8:原Orestor結構,斑馬版一天到晚有,但後期版本就很少見。不貴,沒人買是主因,小弟沒用過。
135mm F2.8 早期版:原來那顆Orestor「蓮花寶座」,好像沒賣多久就改版了,不太常見,算是cost-down比較少的鏡頭。
135mm F2.8 後期版:大cost-down版本,光圈葉片減少為6片。顏色異常濃郁,高光暗部都收的很快,但是銳利討喜,非常現代風格的鏡頭。
200mm F4.0:斑馬那隻改的。
300mm F4.0:就斑馬那隻改的啦。
500mm F5.6:啊就斑馬那隻改的咩。
東德部份至此告一段落,至於那些Feinmess Dresden Bonotar 105mm F4.5這類的稀少鏡頭,就不在討論之列了。想要知道稀有鏡情報的朋友,歡迎發文提問,大家一起討論。
這次來講蘇俄鏡頭,一般來說大家都很看不起蘇俄做的鏡頭,但其實俄鏡並不差。二戰結束後,俄國佬搜括了蔡司的設計圖紙、模具、甚至玻璃坯,所以蘇俄鏡頭嚴格來說可以算是蔡司的分支。(還有部份是抄萊卡的喔)
基本上蘇俄鏡頭鏡片用料實在,設計也很好,主要的麻煩是品管奇糟無比。同樣的鏡頭,每一顆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如果看到光圈環裝反,也不是太意外的事。
蘇俄鏡大部分都是非常便宜的鏡頭,有些限在還繼續在生產,成像也不差,是M42老鏡的入門好選擇。但是很大一部份可能是萊卡的M39接環,只要加裝個M39轉M42的銀圈就行了。與真正的萊卡鏡不同,蘇俄M39鏡轉上M42,無限遠是毫無問題的。
順便來炒作一下二手價吧,基本上只要銀色的俄鏡,上面有打個紅色的「ㄇ」,那就是使用蔡司玻璃的好東西,要搶請快。
蘇俄鏡頭大略如下,可能有漏,請大家補完:
Industar-10 50mm f3.5:Leitz Elmar 的翻版。
Industar-22 50mm f3.5:跟Industar-10長的差不多,具體差在哪,小弟不知。
Industar-23U 110mm f4.5: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Industar-26M 50mm f2.8:很少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似乎是個微距。
Industar-50 50mm f3.5:不知道為什麼很有名的餅乾鏡,成像除了銳利外,一無是處。
Industar-50U 50mm f3.5: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Industar-61 50mm f2.8:天塞結構,六芒星散景,鑭系玻璃的微距鏡,現在還有生產。
Industar-96U 50mm f3.5:也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Jupiter-3 50mm f1.5:蔡司Opt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6 180mm f2.8:蔡司Sonner翻版,沒見過。
Jupiter-8 50mm f2: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9 85mm f2:蔡司Sonner人像鏡翻版,現在還有生產。
Jupiter-11 135mm f4: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12 35mm f2.8:蔡司Biog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後鏡非常突出,無法轉接。
Jupiter-21 200mm f4:蔡司Sonner大炮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Jupiter-37 135mm f3.5:蔡司Sonner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MIR-1 37mm f2.8:俄國佬自行設計的得獎鏡頭,很常見。
MIR-10 28mm f3.5:常出現的廣角,沒用過。
MIR-20 20mm f3.5:現在還有生產的廣角。
MIR-47 20mm f2.5:雖然現在有生產,但似乎沒人用過。
Helios-40 85mm f1.5:俄鏡中最有名氣的太陽神,價格已經飛天,某個路過的傢伙有。
Helios-44 58mm f2:有各種版本,都是蔡司Biotar翻版,很便宜。
Helios-77 50mm f1.8:蔡司Biotar翻版最後的變種,建議買44比較好。
Rubinar 300mm f4.5:沒見過。
Rubinar 500mm f8:現在還有生產的反射鏡。
Rubinar 1000mm f10:現在還有生產的大反射鏡。
Volna-9 50mm f2.8:巨大微距鏡,基本上跟Industar-61只差在放大率。
Tair-11:很有重量的水晶螢石鏡頭。
Zenitar-M 50mm f1.7:很有名的俄國自製標準鏡頭。
Zenitar-M 50mm f1.9:上面那顆的廉價版,非常稀少。
Zenitar-M2 50mm f2.0:這顆很渣,別亂碰。
Zenitar 16mm f2.8 Fisheye:很多族友手上都有的俄國魚眼,還有在生產。
Tele-Zenitar 135mm f2.8:沒看過有人用。
|
說到M42的日本鏡頭,基本上是眼花瞭亂,因為品牌實在太多。不過嚴格來說,日本鏡可粗略分為兩大派系,分別是旭光學派,還有富岡光學派。
旭光學就是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攤的Pentax,不過在當時可是唯一能和德國鏡頭平起平坐的日本首席光學廠。當年的大姑媽鏡頭世界知名,造工一流,用料不惜血本,成像獨樹一格,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搶著收。旭光學的鏡頭太多,所以晚一點會專文介紹。
至於另一間富岡光學Tomioka,本身並不是一個品牌,而是個大型光學代工廠,幫日本甚至許多德國品牌出鏡頭。德國兩大日本代工品牌Revuenon跟Beroflex,大多都是富岡光學派系的產品。
富岡光學派除了很稀少的本身品牌外,最大的旁支便是Mamiya跟Yashica這兩間公司了。這兩間公司的鏡頭也不少,下一篇再來談吧。
至於富岡光學的歷史,請大家自行google,還是談實用的鏡頭比較好。
富岡光學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3支非常優異的標頭。他們自己也曾出過很少量的標頭,以Tomioka Tominon做為名稱,不過很難見到。
Tominon 50mm F2:最平價的鏡頭,代工的可能會改為F1.7或F1.8。
Tominon 55mm F1.4:在那個年代,只要是這個結構,一定是富岡做的。這顆算是當年最出名的鏡頭,成像非常優異,絕對有德國水準。橫跨超過10個品牌,很常見,不貴。
Tominon 55mm F1.2:富岡光學集技術之大成的頂級鏡頭,到現在還是M42系統中數一數二昂貴的貨色。偶爾會見到,但價格非常貴,而且一堆人搶,小弟連摸都沒摸過。
那個年代是日本光學起飛的時期,一大堆光學廠都在做鏡頭。有些可能是好物,但也有不少地雷。小弟膽子小,不敢嚐試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請有經驗的大大來分享吧。
如果真的有興趣,小弟提供一些自認為比較值得注意的品牌:
三協光機(Komura):萊卡接環上有點名氣。
興和光器製作所(Kowa):後來跑去做望遠鏡跟電視鏡頭。
Kyoei:後來去做天體望遠鏡跟顯微鏡。
Orion精機:鏡頭品牌為Miranda或Soligor,不過聽說成像別抱太大期望。
日東光學製作所:市場上沒看過這家的鏡頭出現。
Olympus:別懷疑,他們有做M42鏡頭,也是Zuiko。成像很不錯,價格也很貴。
栗林寫真機械製作所(Petri):嘛,便宜,對得起價格。
Sigma:不用多介紹了,M42時期的鏡頭不會脫皮是亮點。
Tamron:也不需要介紹了。
Tokina:這也是大家都認識的。
還有富士出的Fujinon,算是M42末期的產品,嚴格來說已經脫離了兩大派系。不過Fujinon的鏡尾設計非常奇怪,轉接很容易會出問題,又沒有A/M開關,所以雖然有名氣響亮的EBC鍍膜,但小弟一顆都不想去用,麻煩熟悉富士鏡頭的大大補完吧。
聽說某個路過的危險人物是EBC控 …
M42時期的Mamiya Sekor鏡頭,似乎在台灣是非常賤價的貨色,但這可是小弟最喜歡的鏡頭系列之一。Mamiya鏡頭主要分為兩個時期,auto跟SX。不論哪個版本,都是造工精良,不輸現在Cosina那批日蔡。
auto版本的Mamiya,色彩大多很清麗,帶有陰柔的感覺(簡單說就是娘砲),有點接近大姑媽,但沒有那種暖調。成像細膩綿密,但不是走銳利路線,可能因為這樣,到了現代才不受人歡迎。
SX版本可就了不起了,基本上就是Rollei的鏡頭,成像鮮明銳利,層次豐富,絕對有和蔡司不相上下的實力。可惜因為SX出現的時間太晚,已經是M42的末期,所以無法打響名號。SX版本都沒有A/M開關,需要封頂針的接環才能使用。
Mamiya Sekor鏡頭如下:
14mm f/3.5 Fisheye:價格飛天的鏡頭,極為稀有,聽說可以打趴大姑媽魚眼,只有SX版本。
21mm f/4.0:超稀有廣角鏡,只有SX版本,沒用過,也是天價。
28mm f2.8:非常優異的廣角鏡,不太容易見到。
35mm f/2.8 :比較常見的廣角鏡,那種陰柔的感覺特別強烈。
50mm f/2.0:廉價版的富岡標頭。
50mm f/1.4:SX版本的頂級標頭,基本上就是Rollei那顆,價格在天上。
50mm f/2.8:文獻上說是auto版本專有的鏡頭,但從來沒見過。
55mm f/1.8:富岡那顆出名的便宜標頭。
55mm f/1.4:富岡那顆最出名的標頭。
60mm f/2.8 Macro:Mamiya M42最出名的鏡頭之一,成像非常之好,價格也非常之貴。
85mm f/1.7: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85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100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105mm f/2.8:只有SX版本,沒見過的神秘鏡頭。
135mm f/2.8:成像陰柔到接近陰森的鏡頭,拍人可以拍出「水一般皮膚」的奇妙質感,有名的美人鏡頭。
135mm f/3.5:auto時代專有,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本,沒有美人效果。
200mm f/4.5:auto時代專有,還滿常見的,價格普通,沒用過。
200mm f/3.5:上面那顆的高級版,沒用過。
300mm f/5.6:SX時代專有的長焦砲,沒用過。
400mm f/6.3:auto時代專有的長焦砲,一樣沒用過。
600mm f/8.0:SX時代專有,超長焦都沒用過啦。
800mm f/8.0:一樣SX時代專有,又是超長焦 …
先說在前面,Yashica 的 M42鏡頭,小弟見過幾顆,也摸過幾顆,但沒有拿來試拍過。所以個別鏡頭的實際拍攝情況,小弟無法提供意見。
Yashica 和富岡光學的關係非常密切,前中期的鏡頭全為富岡光學出品,品質非常精良,算是當年日本數一數二的好鏡頭。不過後期有些鏡頭交給Cosina或Chinon代工,因此整體品質嚴重下降。
Yashica的成像風格似乎與Mamiya有很大區別,如果說Mamiya是陰柔,那Yashica就很陽剛,一派德國鏡頭風範。
Yashica的鏡頭分為4大時期,首先是Yashinon時期,這時期的鏡頭在二手市場不太常見,而且成像品質似乎也不算讓人滿意。
第二時期是DX鏡頭,單層鍍膜。但這個時期據說是用料最好的時期,成像品質非常好,可以跟德頭拼。
第三時期是DS鏡頭,實驗性多層膜。這個時期的產量似乎較大,與DX差不多,據說風格有些變化。
第四時期是DS-M的多層鍍膜,很多M42的老前輩都建議,這個時期就別買了。
Yashica鏡頭如下:
Yashinon-DX 28mm f/2.8
Yashinon-DX 35mm f/2.8
Super Yashinon 35mm f/2.8
Yashinon DS-M 50mm f/1.4
Yashinon DS 50mm f/1.4
Yashinon 50mm f/1.9
Yashinon DS 50mm f/1.9
Yashinon DX 50mm f/1.7
Yashinon 50mm f/1.8
Yashinon 50mm f/2
Yashinon 50mm f/2.8:天塞結構。
Yashinon 55mm f/1.2:富岡神物。
Macro Yashinon 60mm f/2.8:價格被炒上天的微距頭。
Super Yashinon 100mm f/2.8
Yashinon DX 135mm f/2.8
Super Yashinon 135mm f/2.8
Super Yashinon 135mm f/3.5
Super Yashinon 180mm f/3.5
Super Yashinon 250mm f/4
終於介紹到當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旭光學了,這年代Asahi Pentax所出的大姑媽鏡頭,到現在還有很好的口碑,價錢並不便宜。
大姑媽共分為4大時期,分別為自動大姑媽(auto-Takumar)、超級大姑媽(Super-Takumar)、超級多層大姑媽(Super-Multi-Coated Takumar)、還有SMC大姑媽(SMC Takumar)。
自動大姑媽為單層鍍膜,基本上不是太常見,小弟對這時期也沒啥研究,所以只能等有認識的族友來補完。
超級大姑媽為2至3層鍍膜,全金屬打造,很多顆都不惜工本用上鑭系玻璃,成像非常細膩,層次分明,空間感極佳,但卻不一定銳利,且容易偏黃。
超級多層大姑媽基本上跟超級大姑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鏡片鍍上7層鍍膜。抗耀普遍比超級版好,色彩濃郁,也比較銳利。國外一般稱呼的時候,會用S-M-C當縮寫,避免與SMC版混淆。
因為後期版權問題,超級多層大姑媽必須改為SMC大姑媽,但那時候的Pentax不明原因大改鏡頭外觀,金屬對焦環改為橡膠,鏡片材料也有更動。不過這時期使用的鍍膜正是那驚天動地的SMC鍍膜,成像風格跟現代Pentax鏡頭一樣。
大姑媽鏡頭如下:
15mm f3.5:SMC版本獨有,全世界第一支直線超廣角鏡頭,手工打磨非球面鏡,全世界限量900顆,M42最貴的鏡頭之一,摸都沒摸過 ...
17mm f4:魚眼大姑媽,內建濾鏡,成像比俄國魚好很多。
18mm f11:餅乾魚眼,17魚的前身,成像也不差,只是光圈太小。
20mm f4.5:大姑媽的知名鏡頭之一,從中央到邊角的成像都非常好,全開光圈絕對可用,最近對焦更只有0.2m。
24mm f3.5:成像風格很現代的鏡頭,色彩濃郁而且銳利,很容易上手。
28mm f3.5:大姑媽廣角系列中最容易買到的,結構改過一次,口徑從58mm改為49mm,成像差異可以忽略。
35mm f2:大姑媽的名頭之一,結構也有改過,前期70mm口徑的版本有很特殊的味道,後期49mm口徑的則比較現代風格。
35mm f3.5:非常銳利的類餅乾鏡,在大陸被吹捧的很高,其實很普通。
50mm f1.4:超有名的鑭系玻璃標頭,發黃問題很嚴重,但是層次感極好。早期曾改過一次結構,但初代結構沒啥人用過。
50mm F4 Macro:大姑媽50微,超銳利的鏡頭。
55mm f1.8:f1.4那顆的廉價版,成像絕對不差,只是少了鑭系玻璃。
55mm f2:f1.4那顆的超貧民版,沒用過。
85mm f1.8:有名的人像鏡,少數不偏黃的鏡頭,現在很貴。
85mm f1.9:上面那顆的前身,差在銳利度跟色彩,也很貴。
100mm f4 Macro:大姑媽百微,大姑媽的銘鏡之一,不過產量很大,不貴。
105mm f2.8:不知道是什麼定位的鏡頭,成像偏冷,似乎可拍人像,不算貴。
120mm f2.8:偶爾會見到,不是太貴,但沒用過。
135mm f2.5:大姑媽銘鏡之一,超銳利,色彩濃郁,散景滑順,要買請找後期的結構。
135mm f3.5:上面那顆的前身,要買請找早期的Sonnar結構。
150mm f4:看過幾次,小小一支,不太貴,但沒用過。
200mm f4:過135mm 我就不會碰了 ...
300mm f4:這管很粗大 ...
400mm f5.6:這管更粗大 ...
500mm f4.5:3.5公斤的怪物 ...
1000mm f8:只在文獻中出現過的5.5公斤巨砲 …
終於到了最後的西德鏡頭了,努力看能不能在今年寫完 ...
M42的時代中,西德的光學可是發光發熱。在蔡司被分家而元氣大傷,徠卡又缺陣的情況下,西德各廠幾乎已經等同於「頂級光學」的代名詞,接下來的幾篇,小弟將會一一介紹M42鏡頭中,一些「頂尖的好東西」。
西德鏡頭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合稱「西施」的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另外還有兩個知名度比較低的 Enna 和 Isco 光學廠,出手的鏡頭也絕對不是等閒之物。
當然,還有存在於傳說之中,隨便一支都是天價的兩大名門:Rodenstock 和 Voigtlander。加上擁有天下第一 HFT 鍍膜的 Rollei,西德可以說是眾星雲集。只不過老鏡如果開始收集到西德鏡頭,表示已經毒入骨髓,就算傾家蕩產也難以回天了 …
首先介紹的是西德2大名門之一的 Rodenstock,一般人稱為「羅敦」。羅敦這個品牌很多新手可能不熟悉,但事實上這間公司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級光學廠。他們所出品的眼鏡鏡片,可是比蔡司還要高級的貨色呢!
在攝影方面,羅敦主要是做大片幅市場,算是大片幅中的頂級鏡頭。M42時代,羅敦曾出了幾支135的鏡頭,全都是斑馬金屬外觀,成像非常非常優異,每一支都相當稀有,一出現立刻會有一大堆人廝殺。現在的二手價幾乎跟徠卡的鏡頭有拼,大概都是收藏家在買。
羅敦的鏡頭結構都是自家專利,每一顆都很有特色。總體成像穩重內斂,色彩還原很樸實,但是晶瑩剔透,細節非常豐富,有點 Schneider 的味道,但散景遠比 Schneider 華麗。除了抗耀光不是太好外,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麼缺點了。
Rodenstock M42 鏡頭如下:
30/2.8 Eurygon:廣角鏡,從未出現過的夢幻逸品。
35/4.0 Eurygon:出現過一次,貴到驚人。
50/1.9 Heligon:沒見過的標頭。
50/2.0 Heligon:曾出現過幾次,就算是發霉的都一堆人搶。
135/3.5 Yronar:沒見過。
180/4.5 Rotelar:也沒見過。
小弟是秉持著無私的心來寫這些資料,因此當然不會藏私,有秘密一定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當年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面世時,羅敦曾以代工的方式,幫忙出了一批標頭,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那傲人的 Heligon 結構。如果花不起重金,又想品嚐這間百年老店的光學味道,不妨注意「Edixagon」這個名稱吧 ...
|
Enna 是位於慕尼黑的一間光學廠,專攻 M42 接環。基本上在西德一些頂級光學廠的壓抑之下,Enna 屈居於二線,但本身的光學實力並非是二流貨色。
Enna 鏡頭的成像非常柔和,色彩細緻但不俗艷,調性清雅,是德系鏡頭中最適合拍東方人像的品牌。Enna 絕大部分鏡頭的高光捕捉都很強,用來拍族友熱愛的高光人像,簡直是絕配。
不過因為小弟本身很少拍人像,所以沒去收這品牌的鏡頭,所以比較難介紹每支鏡頭的特性,也不清楚前期白銀頭跟後期斑馬頭的區別,請各位見諒 ...
Enna鏡頭如下:
24/4 Lithagon
24/4 Ennalyt
28/3.5 Ultra-Lithagon
28/3.5 Ennalyt
28/3.5 Lithagon
28/2.8 Ennalyt
35/2.8 Lithagon
35/4.5 Lithagon
35/3.5 Lithagon
35/3.5 Ennalyt
35/2.5 Super-Lithagon
50/1.9 Ennalyt
50/1.8 Ennalyt
85/1.5 Ennaston
85/1.5 Ennalyt
90/2.8 Tele-Ennalyt
95/2.8 Ennalyt
100/2.8 Ennalyt
135/3.5 Tele-Ennalyt
135/2.8 Tele-Ennalyt
240/4.5 Tele-Ennalyt
300/5.6 Tele-Ennalyt
400/4.5 Tele-Ennalyt
600/5.6 Tele-Ennylyt
至於Enna鏡頭代號所對應的結構名稱,真的要請其他專家來補完了 ...
|
Isco 其實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這並不是什麼秘密。不過網路上許多賣家都說因為是子公司,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一樣,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小弟所用過的 Isco 鏡頭,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調,與絕對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嚐 Schneider 味,千萬別被騙去買 Isco ...
但這並不是說 Isco 不好,其實 Isco 的銳度驚人,鏡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個鏡頭工藝,保證摸過就會愛上。
不過基本上這間廠商的鏡頭,小弟只擁有一支,試用過少數幾支,所以也沒辦法詳細介紹,還是等人補完吧 ...
Isco 鏡頭大略如下:
24/4.0 Westrogon
28/4.0 Westron
35/2.8 Westron
35/3.5 Westron
50/1.9 Westagon
50/1.9 Westromat
50/2.0 Westagon:這顆外觀非常漂亮,成像非常銳利,可惜沒有A/M開關。
50/2.8 Westanar:這顆也是外觀一流,但實際上只是普通天塞。
50/2.8 Iscotar
50/3.5 Westanar
80/2.8 Isconar
85/2.8 Westanar
85/4.0 Isconar
90/1.9 Iscaron
100/4.5 Isconar:超冷調的鏡頭,長相非常怪異,很像電影鏡。
135/2.8 Tele-Iscaron
135/3.5 Tele-Westanar
135/4.0 Isconar
150/4.5 Westanar
180/2.8 Iscaron
180/4.5 Westanar
400/4.5 Westanarr
終於到御三家的 Schacht 了,這家光學廠是由 Albert Schacht 先生所創,但一定要強調,這間公司跟世界最強玻璃廠 Schott,一點關係也沒有,買鏡時千萬別被人誤導。
總的來說,Schacht 鏡頭的特性是色彩爆濃,反差超大,喜愛濃郁發色跟銳利的朋友,一定會很欣賞。Schacht 鏡頭的散景也不差,拍出來的照片有很特殊的風格,算是自成一系。
Schacht 鏡頭中,最有名的算是微距跟人像鏡頭了。不過 Schacht 鏡頭的鏡筒似乎不耐操,一般看到的品相都很殘破,所以只要鏡片完好,就已經算是值得收的。
Schacht 鏡頭如下:
35mm f2.8 Travegon:常見的廣角鏡,不是太貴。
35mm f3.5 Travenar:非常銳利的廣角鏡,全開已經爆銳。
35mm f3.5 Travegon:上面那顆的前身,白銀頭,超級銳利。
50mm f1.8 Travelon:異常稀有的標頭,沒玩過。
50mm f2.8 Travenar:就是天塞,Schacht最便宜的頭。
50mm f2.8 Macro-Travenar:這玩意就貴了,成像很好的天塞微距。
85mm f2.8 Travenar:天塞結構人像鏡,海灣從沒出現過。
90mm f2.8 Travenar:Schacht最紅的鏡頭之一,色彩控制很好的人像鏡,出現頻率不小,但不便宜。
100mm f3.3 Travegar (長):Schacht發神經把同一顆鏡頭設計成兩支,長的這支最近對焦90cm,但擁有人像鏡的所有特點。
100mm f3.3 Travegar (短):短的這顆可以從鏡筒拆出,雖然沒有Macro字樣,但卻是一支百微,算是 M42 裡面最好的微距頭之一。
135mm f3.5 Travenar:長焦鏡,銳利,散景好。
135mm f4.5 Travegon:上面那支的前身,沒用過。
135mm f4.5 Albinar:早期的長焦鏡,可能是試作型。白銀頭,單層鍍膜,全開已經相當銳利。
200mm f4 Tele-Travelon:長砲,很少出現。
附帶一提,Schacht 是 SDF 裡面的 M42 大長老熊爺,最愛的鏡頭之一喔!想跟隨熊爺腳步,快樂用老鏡拍妹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
Steinheil 是一間 19 世紀初期便存在的光學大廠,對岸喜歡叫他「海爾」。最輝煌的時候,連蔡司和徠卡都要敬他三分。可惜在二次大戰時經過戰火的摧殘,於戰後無法獲得振作的契機,最後於 1970 年代末期結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M42 的這批鏡頭,可說是 Steinheil 為了翻本,傾全公司之力所打造出的最好鏡頭。早期的白銀鏡頭更是精緻,一出現便會有大批人搶。後期的黑鐵斑馬鏡也很優秀,但是似乎沒有白銀鏡那麼好。
Steinheil 最大的特色,便是每顆鏡頭都不惜血本,用上最好的玻璃材料,因此雖然結構簡單,也沒有多層鍍膜,但出來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別是藍色。成像通透細膩,弱光暗部有劇毒。一般來說反差偏高,抗耀普遍較差。
Steinheil 自己也知道,使用最頂級玻璃的鏡頭成本非常高,推出來的產品可能賣不好。所以 Steinheil 推出兩個系列,Q 開頭的為最高級材料,C 開頭的則為 cost down 版本。另外,Steinheil 所出的餅乾鏡系列,成像也都非常驚人。
Steinheil C 系列鏡頭如下:
35mm f4.5 Culmigon:類似 Schneider Radiogon 的簡單結構,晴天頭,色彩很好,很銳利。
35mm f3.5 Culmigon:上面那顆的後期版,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40mm f3.5 Cassaron:白銀餅乾鏡,變種 Triplet 結構,M42 40mm 裡面唯一可以跟東蔡那顆最強天塞拼的鏡頭。
50mm f2.8 Cassaron:黑鐵天塞鏡頭,成像略遜其他白銀版。
50mm f2.8 Cassarit:變種天塞,最常見的一顆 Steinheil 鏡頭,成像絕對不差。
50mm f2.8 Cassar S:白銀餅乾變種 Triplet,算是 Steinheil 這一大堆 50/2.8 裡面最好的,不過差異也不大。
50mm f2.8 Culminar:另一個變種天塞結構。
75mm f1.5 Culminon:Biotar 結構的人像鏡,非常稀有,非常貴。其實應該算是 Q 系列,但不知道為什麼用 C 開頭。
85mm f2.8 Culminar:變種天塞版的人像鏡,也是爆貴。
100mm f3.5 Cassarit:變種天塞中焦,滿常見的。
105mm f4.5 Cassar:上面那顆的前身,Triplet 結構。
105mm f3.8 Cassar:Triplet 結構,前半截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ulminar:變種天塞長焦,前半截也可以拆下來接皮腔。
135mm f4.5 Cassarit:跟上面那顆一樣,只是頭拆下來以後,接的是萊卡接環。
Steinheil Q 系列鏡頭如下:
35mm f2.8 Quinaron:極其稀有,至少能排進 M42 前五的廣角鏡,戰平東蔡 Flektogon 絕無問題。
55mm f1.9 Quinon:M42 最強標頭之一,也是小弟非常肖想的鏡頭。幾乎沒有缺點,白銀的比黑鐵的略好。
100mm f3.5 Quinar:Sonnar 結構人像鏡,絕對好物,價格飛天。
135mm f2.8 Quinar:非常重的長焦,做工很扎實,M42 最強 135 mm之一。小弟沒用過,但是某熊竟然有,令人不悅。
135mm f3.5 Quinar:上面那顆的輕量版,成像差不多,但是最近對焦變的爆遠。
200mm f4.5 Tele-Quinar:更笨重的鏡頭。
300mm f4.5 Tele-Quinar:超笨重的鏡頭。
Q 系列產量不大,加上成像異常的好,所以又貴又難買。小弟一顆 Q 系列的都沒有,想看測試照,請洽熊爺。
小弟最愛的 Schneider-Kreuznach,中文為信乃達,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世界級的光學巨人。雖然台灣很多人沒聽過,但 Schneider 的光學實力,絕對能和蔡司、徠卡平起平坐。而在 M42 的時代,Schneider 更是憑藉其優異的光學研發能力,在全世界大放異彩,成為西德鏡頭的高級鏡代表。
Schneider 最強的是層次感,高光暗部無一不精,每顆鏡頭的細節捕捉都能讓人大開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 鏡頭散景並不奶油,也不是雜亂的二線性散景,而是一種「凝而不化」的剛性表現手法。
Schneider 鏡頭共有 4 個時期,不過光學表現大同小異,只是外觀差異很大,大家看喜好收吧。第一時期是無段式光圈斑馬鏡,因為年代久遠,品相一般不是太好。
第二時期則是開發給西德 Wirgin Edixa 相機的特殊斑馬鏡,這是小弟最愛的版本,產量也豐富。光圈頂針是滾輪式設計,A/M 開關是精緻的鋼珠頭,景深表尺更是特別,總之就像個藝術品。
第三時期則是全黑鏡身,包覆一層皮革,手感更好,看來更為高級洗練,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第四時期則是把外觀改為圓弧型,體積大為縮小,幾乎成為餅乾鏡,不過同時對焦環變得很窄。
Schneider-Kreuznach 鏡頭大略如下:
28mm f4 Curtagon:全開解析度已經非常嚇人的怪物,高光捕捉極強,最近對焦 0.28m,全能廣角鏡。
35mm f2.8 C-Curtagon:外型像放大機鏡頭的小東西,但是很重。全 M42 鏡頭中最強遠景鏡,立體感跟解析度非常變態,不過最近對焦 1m,近景是廢的。
35mm f2.8 Curtagon:上面那顆的中近景強化版,正常外觀。最近對焦 0.3m,成像風格類似 28mm 那顆,但遠景和 C-Curtagon 沒得比。
35mm f4 PA-Curtagon:M42 Schneider 最貴也最稀有的鏡頭,是顆移軸鏡,沒摸過。
35mm f4 Radiogon:廣角鏡早期版本,看過一次,不貴,但沒用過。
40mm f4.5 Jsogon:稀有白銀餅乾鏡,天塞結構,超銳利。後玉玻璃突出,裝後蓋都有可能刮傷。
50mm f2.8 Xenar:M42 最強天塞之一,銳利度和細節都是頂級表現,色彩很驚人。
50mm f2.8 Laudar:稀有白銀餅乾頭,收藏價值比較高。
50mm f1.9 Xenon:超級全能標頭,色彩及層次感都是超水準。除了抗耀並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輕鬆應付所有拍攝環境。
90mm f3.5 Xenar:只存在於早期的人像鏡,異常的重,可能使用特殊玻璃。解析度非常高,層次感一流,色彩有一點點偏粉紅。
135mm f3.5 Tele-Xenar:有很強空間還原能力的長焦,除了色彩略淡,其餘不會輸給東蔡那支。
200mm f5.5 Tele-Xenar:太長的小弟不碰。
300mm f5.0 Tele-Xenar:真夠長的 ...
360mm f5.5 Tele-Xenar:實在太長了 ...
最後補充一下,Schneider 的鏡頭普遍脾氣大,非常不適合初學者使用,沒把握住訣竅很容易腦羞。Schneider 的鏡頭號稱「真水無香」,主要是因為色彩帶有灰調,大部分時候看起來顏色很淡。不過事實上,Schneider 對色溫非常敏感,不同光源環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色彩調性。如果測光精準,色彩絕對是直追蔡司,真水並不總是無香的。
終於到了最終回,很多族友都想知道 M42 最強鏡頭是哪幾顆,就在這邊一次滿足大家吧。(文太長,所以分兩段)
1756年,奧地利維也納出現了一間光學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 Voigtlander(福倫達)。其後的 200 年間,Voigtlander 的名號響遍全世界,完全是君臨天下的姿態。
不過隨著時光推進,帝王也開始殞落,但仍不減其霸氣。1960 年代,Voigtlander 決定孤注一擲,賭上 200 年的驕傲,推出一套最強相機。但那個年代群雄並起,日本光學已經抬頭,Voigtlander 無力再開新戰線。於是找來另一位西德光學界泰鬥 Zeiss Ikon 合作,同時還有 Zeiss Ikon 最大的戰略夥伴 Rollei。
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 三位當世最強的光學巨人,合作推出了頂級相機「Icarex」。有些人說 Icarex 是 Zeiss Ikon Contaflex 的後繼,其實不是,因為 Icarex 是 Voigtlander 主導的開發計劃。
Icarex 的鏡頭雖然打上 Carl Zeiss 的名稱,但卻結合了 Voigtlander 長達 200 年屹立不搖的造鏡工藝、Zeiss Ikon 最頂級的玻璃胚和光學設計、還有 Rollei 的機械工程技術,更使用了電腦進行精密計算,可謂是當代最高的光學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學名門以蔡司 T 鍍膜為基礎,合力開發出更勝 T 鍍膜的鍍膜技術,也就是未來的 Rollei HFT 鍍膜。這批 Icarex 鏡頭,便是搭載了新型的實驗性鍍膜。
Icarex 相機主要是 BM 插刀式卡口,不過隨後被迫與市場妥協,於 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 M42 的 TM 卡口,不過數量很少。而 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難度,因為內鏡筒及一些機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純鋼,因此動手術時非常困難,也因此 BM 卡口與 TM 卡口的鏡頭,存在 2 至 3 倍的價差。
1970 年,Voigtlander 因為經營不善,併入 Zeiss Ikon。而在 1972 年,Zeiss Ikon 也退出舞台,整個 Icarex 系統,便由 Rollei 接手,成為 Rollei 新加坡廠生產的 Voigtlander VSL1 系統。這時鏡頭的結構也產生巨大改變,並實裝正式的 HFT 鍍膜。
Icarex TM 鏡頭只推出了 5 顆(BM 版本多 3 顆),但是顆顆精彩。(某熊竟然又有,令人髮指)
25mm f4 Distagon:可以橫掃各大廣角鏡的魔王,目前二手價格比 Contax Distagon 25mm,還有 Distagon T* 25mm 還要貴至少 50%,海灣一出現一定全世界瘋狂搶奪,實力完全不用多說。
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稱道的「眾神的珠戒」結構,配上實驗性 HFT 鍍膜,以及蔡司退火 2 年的頂級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還要好。光是全開的邊角畫質,已經不是東蔡最強的 Flektogon 35mm 可比。
50mm f2.8 Tessar:M42 最強天塞,成像品質幾乎是 Planar 水準,擁有剃刀般的銳度。用過 Tessar 結構感到失望的朋友,試試這顆鏡頭,保證能體會到「百年鷹眼」可怕的地方。
50mm f1.8 Ultron:空前絕後的非對稱內凹式高斯結構,正五角光圈,人類光學歷史上僅此一顆。成像品質極為恐怖,散景二線性非常低,全開比別的標頭縮光圈還好,是 M42 中坐二望一的標頭之王。
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 Voigtlander 變種 Tele-Tessar 結構長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鍍膜,成像可以巴掉絕大多數的 Sonnar 結構 135mm 長焦鏡頭。
隨後進入 Rollei 時代,鏡頭選擇變多,結構也改了,每顆都是當代最強鏡。
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25mm f2.8 Distagon,成像絕對比環保玻璃的 ZS 細膩。
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變成 Distagon 結構,跟珠戒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可以並列最強 35mm,面對後來的多顆 35mm 銘鏡也毫不遜色。
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麼鬼,成像之好,絕非現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頭鏡可比。
50mm f1.8 Color-Ultron:本體是 50mm f1.8 Planar,這顆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釋,成像和前身那個傳說中的內凹鏡不相上下。
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強 Sonnar 結構人像鏡,實力據說強過 Cosina 代工的那顆 F2.0 ...
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 Tele-Tessar 結構已經名滿天下,現在升級為 Sonnar 結構,大家可以想像其實力 ...
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長焦不在討論範圍。
小弟沒收任何 Rollei 版的鏡頭,只摸過 Icarex 版。我只能說,這些根本是藝術品,那個造工和外型,完全適合放在櫃子裡欣賞,不會想拿出去用。不過這批鏡頭脾氣很大,有 Schneider 那種對色溫及測光要求非常嚴格的壞毛病,要拍好並不容易。
Icarex 鏡頭的成像特色,給小弟的感覺是「珠圓玉潤」,細節和解析度完全是 Schneider 等級,色彩濃郁度直追東德蔡司,但更為純淨高貴。這幾顆絕對可以拿來跟現代鏡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顆鏡,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鏡頭大概也不用買了。
|
2012/12/03
小弟自從三年前寫了那篇 M42 文章以後,承蒙各界錯愛,在網路各地轉載。很多並沒有註明出處,還有人拿來當自己寫的,不過小弟並不在意。小弟原意是想讓更多攝影同好知道 M42 鏡頭的好玩之處,純粹也只是分享,現在看來目的達到了,小弟沒理由不滿足。
雖然目前 M42 二手價水漲船高,也確實有很多奸商偷用小弟的文章,在網路上炒作 M42 的價格,不過二手價是全世界都在漲,小弟並不相信自己的文章能影響到歐美市場。當然價格高漲,網路奸商絕對脫不了關係,但會漲價代表有更多人想玩 M42 鏡頭,也代表更多人知道 M42 鏡頭的好,這也是小弟分享文章的初衷。
就算小弟的文章真的影響到二手價格,也請各位勿怪。M42 這種光學遺產,本來就不應該由少數人獨享,不是嗎?
既然小弟開了個頭,那就該有始有終,應該要再來一篇結尾。M42 接環是由 Carl Zeiss 公司於 1938 年創出,既然是最後,也該由 Carl Zeiss 的鏡頭來收尾。那小弟就來磨合一下最後的 M42 接環鏡頭,也就是德國 Carl Zeiss 委託日本 Cosina 生產的 ZS 鏡頭吧。
ZS 系列可能有些人沒聽過,這其實是現代蔡司的 M42 鏡頭,和 ZF,ZE 是孿生兄弟。ZS 整個系列只有三支,而且數據上都不是最威的,其中 Planar 50 還已經停產。另外兩顆等存貨賣差不多,可能也要停產了,所以嚴格來說也不是在產新鏡。
但是 ZS 系列有個好處,雖然不是德國 Schott 玻璃,但起碼還是日本玻璃,不像蔡司新出的某幾條線,使用一些特殊玻璃,跑去四川成都採購 …
當然小弟不是說大陸玻璃就不好,其實大陸很多光學玻璃品質很不錯,例如某牌標榜「奢華」的鏡頭使用珠海玻璃,另一牌金光閃閃的則用上東莞某台商的玻璃,因此不需要太過糾結玻璃產地。用日本玻璃的鏡頭拍出來的照片不好看,換上用德國玻璃的鏡頭來拍,照片也一樣會不好看。
在實地磨合 ZS 之前,先來談談最能吸引人的話題,也就是血統。一開始就講這個,肯定點閱率高,這就是好的開始。XD
ZS 系列都是 Cosina 製造,可以說是日蔡,但沒必要無聊到去說成假蔡或偽蔡。只要是蔡司公司的鏡頭,都是蔡司鏡頭,不需要多說什麼五四三。
蔡司的強項是設計,還有組裝精度。設計都是由德國總部統一進行,這部分沒有疑慮。至於組裝精度,德國工人做事未必比日本工人認真很多,不需要把德國人當成神來拜。
除了奸商炒作二手價格外,血統論唯一的功用,就是讓用戶在購買前,大概了解鏡頭的特性,因為每間廠商出的鏡頭,都會有一種固定調性,也就是那虛無飄渺的「味道」。但真正用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好壞,完全取決於使用者懂不懂鏡頭的特性以及調性。
日本鏡頭缺乏味道倒是真的,鏡味大多來自於鏡頭光學設計上的缺陷,自從日本在 1954 年搞出 JCII 來規範鏡頭品質以後,每一家的鏡頭差別隨著時間而縮小,到了 1970 年代以後全進入電腦時代,所有的光學都規範化,日本鏡頭都是大同小異。
什麼玻璃論、血統論、產地論,都是使用者自我吹捧出來的東西,這些差異能對最終照片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近代和現代的光學鏡頭,好壞其實就只有兩個重點,品管標準,以及市場價格。鏡頭在哪裡生產其實一點並不重要,總體表現出的光學性能,這才是選擇鏡頭的重點。
至於現代日蔡和手動年代的德蔡相比,我覺得這根本不該放在一起比較。古代人用青銅鼎裝水,現代人用塑膠盆裝水,但是神經病才會拿青銅鼎和塑膠盆來比哪個裝水裝得更好。
小弟最後只說一句,在現代這個 Made In Japan 都摻水摻的一蹋糊塗的年代,Cosina 的蔡司鏡頭,已經算是血統很純粹,組裝精度非常高的好東西了。要嘛就選擇日本人做的蔡司,要嘛就上網賭運氣買別人的二手鏡頭,然後冒著風險去改裝,花費也有可能更貴,這就是現實。
正文開始,主角就是 Carl Zeiss ZS Planar 50mm F1.4。
在講光學結構之前,當然要先讚一下外觀。Cosina Zeiss 整個系列的手感和質感都沒話講,可以說是小弟手上所有手動鏡頭中,摸起來和用起來最爽快的。就算不使用,放在架子上當裝飾品也夠美觀。
不過這是磨鏡文,不是商品型錄,所以只會有實拍照片,鏡頭外觀請多利用 Google。XD
光學的方面,其實 Planar 的結構,大概 30 年前已經發展到極致了,現代光學廠包括蔡司在內,都不可能搞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新東西來。
ZS 算是很高級的鏡頭,一般來說光學鏡頭到了這種等級,差別只會在成像風格上。風格不同,並不代表哪顆鏡頭比較好,最多只能說哪顆鏡頭比較對味。
很多人會說,只有老鏡才有味道,現代日蔡哪有什麼味道。小第一開始也是存有這種「想當然爾」的想法,但實際用過 ZS 鏡頭以後,才發現日菜也很有味道。
鏡頭的味道來自其光學缺陷,日蔡也有缺陷,所以很有味道。
直接講缺陷吧,這樣比較快。
50ZS 的高光細節捕捉能力,基本上只有現代 AF 高階鏡頭的水準,這以老鏡的標準來說相當難以接受。
但以現代鏡來說,這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好。不強,並不一定代表弱。
不過暗部細節的捕捉能力,卻是異常的好,甚至可以超越大部分的 M42 鏡頭。以小弟的經驗來說,比東蔡的 Pancolar 、富岡的那批標頭都還要更好。
小弟磨合的時候,發現這顆鏡頭只要遇見陽光,出來的畫面就會非常乾硬,過高的反差讓畫面毫無質感可言。
但這並不是說 50ZS 不能見光,使用 50ZS 的時候,小弟會盡量避免陽光所造成的高對比度場景,儘可能在暗一點的地方拍攝,同時被攝物的照度也比正常低一些。其他時候例如人工光源,只要夠柔和,問題就不會太大
50ZS 還有個奇妙的特性,就是很容易過曝,情況大約與一般高階的 AF 鏡頭差不多。但是入光量比老鏡大的多,所以曝光稍減,影像反而更加完美。
就因為這些「風格」,讓小弟磨合的時候產生很大困難,甚至花了比老鏡更久的時間來理解其特性。
小弟總結出這顆鏡頭的注意事項,就是陰影、暗調。
用一個大家更容易懂的方式來形容使用要訣吧,簡單說就是,85ZA。
在小弟磨合鏡頭的習慣中,有一個絕對重點,那就是解析度。這顆 50ZS 不用說,解析度超一流,或許難以比美古代那些針對黑白底片的妖物,但是一點也不比那些三四十年前的老鏡頭遜色。
小弟看過有人批評日蔡解析度不高,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日蔡鏡頭的反差沒有很高,比 Contax 蔡司還有 ZA 這些低不少,所以看起來缺乏銳利感。但是其實 50ZS 就算 f1.4 全開,100% 放大還是很清晰,細節滿載,只不過有著看似柔和的輝光效果而已。
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些網上實拍圖根本沒有對到焦。我一直不能理解,都已經玩到手動鏡了,為什麼還不知道對焦有沒有對準?為什麼一些「差不多對到」的照片,都敢放上網當成實拍照給別人參考?與其後製加銳化,這些時間為什麼不能拿來多拍幾張,拍到完全準焦為止?
小弟實際拍攝下來,發現 50ZS 的鏡頭反差低到有點像老鏡,畫面甚至會發灰,有點 Schneider Xenon 的那種感覺。當然,沒有被 Schneider 那種風格磨練過的人,接觸這種灰調絕對會吐血,大罵這鏡頭不值那個錢。
但事實上,帶有這種灰調的 50ZS,層次豐富的程度,以及拍出來的質感,絕非一般普通 AF 鏡頭可比。
再來談談色彩,Zeiss T* 鍍膜最傲人的就是色彩還原(不是鄉民想像的抗逆光),所以 50ZS 的色彩還原當然一流。
不愧是最終進化的 T* 鍍膜,沒有東蔡時期那種娘砲粉味,也沒有過度囂張的暴力色彩渲染。考慮到之前見到陽光就完蛋的奇妙習性,小弟建議拿 50ZS 多拍拍弱光下的色彩,絕對會讓人滿意。
但還是有兩個問題。
首先,反差不高,飽和也不高,所以色彩拍出來有點素,沒有那麼討喜。應該說,很忠實的還原現場,層次非常豐富,但沒有加太多味精。
好處就是後製起來非常方便,壞處就是,很多時候會需要後製。
另一個問題就是現代鍍膜的通病,把空氣中光線的衍射也都過濾掉了,畫面很乾淨,很通透,但總覺得就是缺了一些什麼。
是時候該下結論了。
50ZS 是一顆現代鏡頭,無庸置疑。它用上很現代的鏡片,很現代的鍍膜技術,也很能配合現代數位機身。
但 50ZS 的成像,反差低,帶灰調,暗部層次豐富但偏冷,高光卻不怎麼樣,這些特色根本就是老鏡才有,壓根沒想到卻會出現在現代鏡上。
很明顯,這是一顆用老鏡的傳統觀念來設計,但是卻用現代材料來完成的鏡頭。
問小弟會不會推薦 50ZS?我的答案是「不會」。
對於沒有接觸過手動鏡,50ZS 光是手動對焦就已經夠嗆的,還是用回 AF 更好。
對於只簡單試用過手動老鏡的人,50ZS 這種帶著灰調的色彩取向,以及看起來不怎麼銳利的低反差成像,絕不是主流會接受的口味。
對於蔡司控,康蔡的吸引力會更大。雖然康蔡 + CLA + 改接環的費用,跟 50ZS 不會差太多。
對於只想要炫耀器材的人,怎麼看也是康蔡效果更好。
這批現代手動蔡司鏡頭,很明顯是針對有特殊要求的小眾族群。這些人大多都有攝影底子,早就清楚自己想要些什麼,不會因為小弟推不推薦便改變主意。
對小弟來說,這顆 50ZS 鏡頭,或許會是小弟手上的 M42 鏡頭中,出勤率最高的一顆標頭。這是 M42 接環的最後一顆標頭,小弟認為,這也是 M42 接環集大成的一顆標頭。這顆 50ZS 如果真要挑出毛病,那就只能說是價格吧。
第二章,Carl Zeiss ZS Distagon 25mm F2.8
這是一顆傳奇鏡頭,因為蔡司老拿傳奇攝影師 Josef Koudelka 來宣傳 Distagon 25mm,所以也有人叫這顆鏡頭是「大師的視角」。
不過小弟覺得,跟大師用一樣的器材,並不代表能拍出大師的水準。以 Koudelka 的攝影功力,他就算是拿 KIT 鏡,也絕對能拍出我們所拍不出來的好畫面。
Koudelka 大師畢生熱愛 25mm 這個焦段,總是有他的理由。確實在使用這顆鏡頭的時候,帶給小弟非常不一樣的感受。
25ZS 和 50ZS 一樣,屬於低反差高解析的風格。由於成像密度非常高,雖然看起來沒有現代 AF 鏡那種強烈銳利感,但只要對到焦,畫質也絕對不會軟趴趴。
當然,拍出來的物件質感也是超一流,特別是用上高像素密度機身的時候。
另外這顆鏡頭,有人說是「色彩之王」。其實小弟用到現在,蔡司鏡頭包括 ZS、ZA 這些,都是在弱光下有非常好的色彩表現,25ZS 並沒有特別了不起,所以也稱不上什麼王不王的。
蔡司那個暗部泛藍的冷調倒是一脈相承,配合 a900 的機身色彩演算,成像還真是不錯。
變形控制這些數據指標也很優秀,唯一不足的可能只有缺乏空氣中光線的細微衍射,不過這是現代鏡頭鍍膜不可避免的情況,不能怪蔡司。
「色彩之王」其實說的是前身,也就是 Contax 時期的 D25。或許當年色彩演譯有獨到之處,可惜小弟手邊沒有這顆傳奇鏡頭,真得請有這顆鏡頭的人來分享一下心得 ...
多謝 uligo 大大提醒,Contax D25 和 25ZS 的結構不一樣,所以不應該視作同一顆鏡頭 …
這顆 25ZS 的對焦行程非常之長,差不多達到 340 度,幾乎可以轉一整圈。在 2m 之外就直接達到無限遠,也就是說在拍中遠景的時候,轉到無限遠就可以拿起來直接拍,不需要對焦。
中遠景的方面非常理想,雖然沒有神眼這種遠景特化鏡那麼威猛,但已經是現代鏡中的佼佼者。
特別是在陽光照射下,沒有 50ZS 那麼誇張的陰陽色調,這點大大提升了可用性。
25ZS 的最近對焦只有 17cm,而且對焦行程大約有 310 度,都是在 1m 的範圍內。
也就是說,這顆鏡頭的設計理念為近拍,是給人在 1m 內的近景進行精確對焦。
小弟在實際磨合的過程中,確實也發現,25ZS 拍出來的近景相當棒。沒有微距鏡那麼強烈的剝離感,非常能還原肉眼所見的現場氛圍。
不是每一顆廣角鏡,都只能用來拍大景。
這顆 25ZS,就是用來拍近景的。
高光細節捕捉能力,比 50ZS 好很多,但也沒好到那種可以盡情揮灑高亮調畫面的地步。
暗部還是一如往常的好,蔡司就是蔡司,還是多拍弱光照片,細細品嚐那精緻柔順的層次過渡吧。
另外很多人說這顆邊角畫質掉的很快,小弟則覺得實際使用上並沒有太大問題,單純只是像場彎曲。中央畫質非常好,邊角只是跟不上中央,不代表就是差。
邊角畫質比不上中央,有時候是光學設計的一環,刻意讓像場彎曲,很多高級鏡頭都有這種設計。因為人眼在弱光時,看出去的畫面,邊角也不會太清楚,甚至還有暗角。
適當使用這些光學特色,反而可以拍出非常有味道的照片。
這顆 25ZS,真的是要等到自己親自用過以後,才知道為什麼會是蔡司的一頁傳奇。蔡司使用了非常現代的材料,僅最大可能,重現出當年的一代經典。
小弟所用過的所有 M42 廣角鏡頭中,確實沒有一顆能比的過 25ZS,包括 Schneider 的 Curtagon 28mm f4.0。
當然,小弟還是不推薦新手買這顆鏡頭。同樣的價格,多加一點錢,買 24ZA 會更加容易拍出好照片。
就算有峰值對焦輔助,手動還是比 AF 難搞。很多時候,拍的到遠比拍的好重要。
但小弟自己並不會拿這顆去換 24ZA,因為這顆 25ZS,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顆鏡頭。有了它,我滿足了。
《25ZS 篇完結》
第三章,Carl Zeiss ZS Distagon 35mm F2.0
磨合了之前的兩顆,當然也不能少了這顆 35ZS。
35mm 這個焦段,很多人都稱之為人文焦段。因為在全幅上 35mm 的視角,大約等於人眼看出去的視角,因此對人類視覺觀感上的親切感最強。
50mm 接近一隻眼睛看出去的視角,35mm 則是接近雙眼一起看出去,這才是我們平常每天看的視角。
35ZS 的色彩調性,與其他兩顆一脈相承,都是標準蔡司弱光下彩度很高的風格,色彩演繹絕對不用擔心。
和 25ZS 一樣沒有太嚴重的陰陽色調,所以各種光源下都可以放心地拍攝。
暗部偏冷調的情況還是很嚴重,不過用慣德國鏡頭的人應該不會太介意。
35ZS 的高光捕捉能力非常優秀,暗部更是非常蔡司,層次豐富又能下潛很深,拍光比範圍很大的場景會非常過癮。
只不過這顆鏡頭的景深非常淺,弱光下對焦是一大挑戰,最好能有峰值功能協助。
這顆 35ZS 的對焦行程不像 25ZS 那麼長,大概只有 100 度左右,很明顯是設計來快速對焦抓拍,而不是講求精密。
但是手動鏡對焦行程若短,對焦的難度就會變大,特別是在沒有裂像對焦屏這些東西輔助的情況下。Asahi Pentax 的大姑媽系列就有這個通病,這也是小弟不那麼喜歡大姑媽的主要原因。
使用 35ZS 的時候,最好能練熟估焦,也就是看著鏡身上的對焦距離提前對好焦。
特別是在街頭抓拍的時候,盡量使用估焦。如果對焦時花太多時間,有可能抓不到關鍵的一瞬間,未免可惜。
35ZS 的超微細節捕捉能力極強,解析度又非常高,可以忠實的還原物件質感。
就算是 f2.0 全開拍攝,出來的畫質也毫不含糊。
35ZS 拍出來的畫面,金屬就是金屬、塑膠就是塑膠、皮膚就是皮膚、布料就是布料,這正是小弟對畫質的要求。
強大的解析力,加上 35mm 的人眼視角,35ZS 拍出來的畫面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臨場感」。
只要控制好曝光和構圖,可以讓觀賞者產生身歷其境的觀感。
這三顆 ZS,嚴格來說光圈並不大,全開要做好其實不難。新出的 ZE 和 ZF.2 倒是有很多大光圈鏡頭,但小弟沒用過,無法評論。
這三顆 ZS 讓小弟驚艷的地方,其實不是全開。而是在全開畫質那麼好的情況下,縮光圈並不會讓反差高到出現廉價感,小弟認為這就是蔡司的功力。
35ZS 真的是一顆非常棒的鏡頭,從外表到內在,無可挑剔。
小弟很少會用全能來形容一顆鏡頭,但這顆 35ZS 還真是全能。
小弟手上有不少 M42 的 35mm 焦段鏡頭,但 35ZS 的表現,確實沒有其他鏡頭能夠代替。或許 Contarex 這類老蔡司能有更好的表現,但小弟並不喜歡改鏡,所以只有 ZS 可選。
事實上,35ZS 的表現已經讓我非常滿意。M42 接環的鏡頭在這裡畫下句點,並沒有任何遺憾。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小弟一次購入三顆 ZS,是一件非常蠢,甚至浪費錢的事情。可是在小弟的角度,這三顆真的是我想要的鏡頭,雖然價格很貴,但我一點也不後悔,反而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收集那麼多 M42 老鏡,有一些真的是有收藏的成分在,但是這三顆鏡頭,則是非常實用的鏡頭。未來出去拍照,在我的攝影包裡,一定會有這三顆鏡頭的位置。
《35ZS 篇完結》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明明 ZS 只有三顆鏡頭,為什麼會寫到第四段。
其實第四段不是寫 ZS 鏡頭,而是補完之前小弟寫的「老鏡轉接大哉問」,小弟會盡量把錯漏的地方完整化。不會特別整理,有需要請對照那篇「老鏡轉接大哉問」觀看。
還是一樣,希望各位朋友轉載的時候,能提一下出處是 SDF。
補完計劃可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因為小弟其實滿忙的,請大家多擔待。
先更新各家系統轉接 M42 的情況吧,這幾年新機出的是又快又多,特別是無反出現後,轉接老鏡更是猖獗。
Nikon 不用特別說,接環直接限制到轉接,跳過。J1 和 V1 的感光元件太小,也跳過。
偉大的觀音機,5DIII 打板的情況已經沒有前兩代那麼誇張,但少數鏡頭還是會打到。色彩偏向、動態範圍相對不足這些問題,還是和以前一樣沒啥長進。不是說小弟一定要酸觀音,其實觀音有些機器真的不錯,特別是 1DX 這類高階機性能超強。但現在談的是轉接,很多強力功能轉接起來沒啥用處,所以只好視而不見。而偏色問題,確實會在轉接時產生一些影響。而且觀音沒有峰值(除非破解韌體),這很致命。
Pentax 很多人說對轉接 M42 很友善,但在小弟實際使用過之後,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首先 Pentax 原廠的 M42 轉接環沒有封光圈頂針的內環,有內環的高級副廠環又很貴。而且原廠轉接環的設計,會讓一些鏡頭出現鬆動。還有 Pentax 轉接時移焦很嚴重,合焦指示又無法關掉,非常惱人。另外 Pentax 測光的小綠鈕,如果不按就不會測光,比起 Sony 的全時測光略有不便。另外不得不提,Pentax 暫時沒有全幅機可玩。
M43 陣營,主要問題還是在感光元件尺寸上。但如果是愛好錄影的朋友,直上 Panasonic 的 GH 系列吧,配上 C-Mount 電影鏡真的很讚。雖然 72Mbps 的 AVC-I 在專業領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規格,但在可錄影相機領域還是很威的。
Sony Alpha 只要用過,就知道轉接 M42 算是相當友善。第二世代加入峰值對焦,真的是爽翻天。NEX 更是不用說,轉接之王,根本就是數位機背。VG 系列則不是太推薦,不上不下。
最後要提一下富士的 X 系列,其實這是好東西,但他們搞出來的感光元件,暫時還沒有好的解 RAW 方案,包括富士自己的軟體。如果是可以接受機身直出 JPG 的朋友,倒是可以考慮買富士來轉接。
按照原本「老鏡轉接大哉問」的先後順序,慢慢來補完吧。
先上場的是東蔡白銀版,小弟仍然認為,這一系列是東蔡最值得玩的鏡頭,每一顆都很有特色。不過觀音用戶請小心,這系列的鏡頭,打板機率頗高。
35mm f2.8 Flektogon:很難用的一顆鏡頭,高光很容易爆掉。日光下暖調很重,散景有極強二線性,像場也很不平。中間調倒是不錯,而且抗耀光異常的好。
40mm f4.5 Tessar:這幾年能見度變的頗高,雖然是個很好的頭,但是光圈太小。不論如何,到底還是顆 Tessar。
50mm f2.8 Tessar:Tessar 就是 Tessar。
50mm f3.5 Tessar:f2.8 的前身,還是一顆 Tessar。
50mm f2.0 Flexon:其實小弟從未見過這顆的 M42 版本,其他接環倒是有,根據文獻,結構和 Pancolar 一樣。
58mm f2.0 Biotar:這顆小弟真的很推薦,主要是因為很有特色,很好玩,而且產量大,炒了幾年價格也沒高到哪去。
75mm f1.5 Biotar:是個好鏡頭,但小非常不推薦,因為二手價格太不合理。會搶的人不一定是炒作,收藏家居多。
80mm f2.8 Tessar:其實是中判的標頭改成 135 系統使用,而且是 Tessar 結構,不是所謂的高級人像鏡。
80mm f2.8 Biometar :也是中判標頭改來的,對稱結構。如果價格合理,倒是值得一玩。
85mm f2.0 Sonnar:這顆小弟也沒有看過 M42 版本,只有在文獻上出現過。
135mm F4 Sonnar:其實小弟很推薦這顆,比後期的黑鐵 f3.5 版本值得玩。但是脾氣頗大,色彩有點乾澀,也不太適合拍人。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顆的廉價版本,三片結構。真的只是顆廉價頭,請勿聽信奸商的花言巧語。
Carl Zeiss Jena 斑馬時代的鏡頭其實很不錯,但是因為沒有 A/M 開關,造成使用上有很大困難。這年代的鏡片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多層鍍膜也還未成氣候,因此在光學上仍有白銀時期的影子。
20mm f4 Flektogon:相比黑鐵的 f2.8 版本,小弟其實更推這顆。黑鐵版本的情況小弟之後會說明,那顆真的不值得那價格,這顆拍出來的成像不會比較差。
25mm f4 Flektogon:如果要選,小弟會選這顆,而不是 20mm 的,但是 M42 的超廣角非常稀缺,愈廣的鏡頭價格愈貴是定理。
35mm f2.8 Flektogon:這顆沒有白銀那麼難搞,但是也不像白銀那麼有特色,有點雞肋。小弟建議要嘛買白銀,要嘛加錢上黑鐵。
50mm f2.8 Tessar:不論什麼版本,都還是 Tessar。
50mm f2.0 Pancolar:很稀有,買來收藏居多,不如買 f1.8 的。
50mm f1.8 Pancolar:這顆小弟會建議買黑鐵版本,因為高光貧弱的毛病都一樣。Pancolar 結構主要玩暗部色彩,多層鍍膜會更好。
55mm f1.4 Pancolar:天價鏡,因為用上了放射性稀土元素。鏡片黃化嚴重,基本上不存在沒發黃的。小弟沒用過,無法評論其成相特色,但那個價格高於 50ZS 很多,值得與否就見仁見智。
75mm f1.4 Pancolar:這一顆的二手價,幾乎可以買兩顆 85ZA,原因單純只是稀有。
135mm F4 Sonnar:小弟本身沒用過這顆,無法評論。
"
訂閱:
文章 (Atom)